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红楼梦》中的〈四时即事诗〉

一、 《红楼梦》中的〈四时即事诗〉

“尝一脔而知鼎位”。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联句、谜语广义来看有两百多首,谜语是用来猜谜的灯谜诗,《红楼梦》中也有两次出现,还有第五回的判词,都是韵文出现(七绝)实际上不算是诗歌了,是歌谣的形式了,因为其中的功能完全是现实的需要,不是抒情言志的了。传统的诗就是抒情言志的,如果作为猜谜来就丧失了很大的功能,其目的就是娱乐了。所以严格来讲,这些韵文以诗的形式来讲,其功能就是抒情言志,数量就更少了,先扣除词、曲、赋等作品,看起来像诗的作品已经就不到一百首了,如果扣掉判词以及大观园题咏(应制诗,从魏晋时就形成的,应酬性质很强的,没有抒情言志)。纯粹的抒情诗大概不到六十首(包含菊花诗,带有游戏与竞技性质)。《红楼梦》里的抒情诗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因为与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相关,性格决定命远,不能从字面去关合穿凿,而是从性格上去揣摩未来的命运的悲喜,抒情诗除了造景、塑造人物,最重要的是与叙事(小说情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最后一点是曹雪芹最完美的地方,这是其他小说家完全没有达到的。

这六十多首抒情诗就是主要人物迁入大观园以后(第二十三回)创作的,可见大观园是一个让人物尽情舒展自我、吟诗赋写情志的大好园地。抒情诗,写景、抒情、言志,写景就可以使是做优美而委婉地呈现个人的情志。(魏晋以来)

王夫之作诗评时也在提醒景物点染的很好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批评与创作是两种能力。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大观园中之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优美的作品,就是因为提供了许多优美的景物。

《红楼梦》总共有六十首的抒情诗,第一组的抒情诗就是以组诗《四时即事诗》。

宝玉的《四时即事诗》不仅是抒情第一,也是第一个完整的出现自一个人的组诗。

组诗除二十三回的《四时即事诗》,在第五十一回《怀古十绝句》,题材怀古诗,亲临古迹,缅怀历史的无常,感怀人类都要葬送的虚无的悲悯,最终将进入时间的黑洞,一点都不会留下一点。(创作环境、创作内容)

登乐游原

杜牧(唐)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薛宝琴的怀古诗是否达到这两个条件?(亲至古迹)

第三组诗第六十四回,《五美吟》,历史上的五个名美人并不是很严格的安排,顺序也不严格的规划,有一点漫笔性质。题材分类是咏史诗,歌咏古人古事,进行高下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个与众不同的史评、史论。

汴河怀古

皮日休(唐)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安史之乱后,“所剩之人只有十之一二。”(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唐代受到这样的冲击,唐朝的寿命还可以持续一百五十多年,惨胜之后,就是通过运河、江南被保存的结果,运河起到了延绵大唐国祚的功能。只是后来的晚唐的黄巢之乱,整个江南被摧毁,大唐帝国终于被亡国了。

现在历史教育被缩减,这真的是损失,因为不能以古为镜,人要活得宏大、要深远,不然就要目光如豆。这首诗怀古的意味,因为是来到当地创作的。

咏史诗做得好,通常就要表现诗人的才识与见解。

贾生

李商隐 (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人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是李商隐点出一个关键“不问苍生问鬼神”。

林黛玉的《五美吟》就是标准的咏史诗。林黛玉不适合创作怀古诗,可以创作咏史诗。

曹雪芹在做小说家之前实际上他是一个诗人,他的周遭密切直接交往的亲友圈里,无论是生前互相来往题诗赠答,还是曹雪芹死后亲友哀悼他,全部都是在赞美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曹子建、李贺:“破藩篱”),曹雪芹被当作一个优秀的诗人定位的。

曹雪芹的诗歌绝对是经得起检验的,可惜就留下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更教蛮素鬼排场。”诗鬼风格,白居易(做过少傅)的诗人的灵魂看到敦诚将《琵琶行》排演的这么好,一定会派遣侍妾小蛮、樊素来排演、粉墨登场。

曹寅是当时的知名诗人,与当时的名流(洪昇等)结交,主持刊刻全唐诗等,曹雪芹远远不及。但到了现在反而曹雪芹比曹寅更出名。

人在短短的一生不要争成那样很难看的,其实以后会被历史遗忘、湮灭,既然如此为何不活的美丽一点、优雅一点。“争千秋不要争一时。”

曹雪芹作为一个诗人,他唯一的作品是《红楼梦》,他一会将自己受到的精英分子的涵养很完备的、很深厚的诗学涵养灌注在他的作品里面,而这部作品又是唯一一部贵族小说,贵族的雅文化又是他们必备的条件,《红楼梦》里的诗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诗词不一样的表现方式。

宝玉的《四时即事诗》的题材类型?为什么叫宝玉来写?这一组诗展现不只是贾宝玉也包含整个大观园的生活,也包含整部《红楼梦》的某一种生活的、审美的、价值的取向。这一组诗负担如此大的作用,其实就不容易分类的,结合了许多很细致的、深刻的象征意义。

第二十三回,

二人正计议着,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是:“二月二十二日是好日子,哥儿姐儿们就搬进去罢。这几日便遣人进去分派收拾。”宝钗住了蘅芜院,黛玉住了潇湘馆,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的奶娘亲随丫头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至二十二日,一齐进去,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 “二月二十二日”:

张新之(清):

将入大观,先以四时冠首,乃特题也。春夏秋冬,天运复始,即所谓二月二十二日。

二月二十二日,在民俗上是花朝节,洛阳、苏州上日期是不同的赏春的风俗。晋·周处《风土记》:

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日事,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为月夕。是日,宋时有扑蝶之戏。

第六十二回,林黛玉与袭人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花朝节标准的常见的日期二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

闲言少叙,且说宝玉自进园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他曾有几首四时即事诗,虽不算好,却是真情真景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蛙声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魄流光浸茜纱。

锁石纹容睡,井飘露湿栖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冬夜即事》

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做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风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因此上竟有人来寻诗觅字,倩画求题。这宝玉一发得意了,每日家做这些外务。

即事诗:眼前的情景事物创作。性灵诗派的价值观,真景真情。

风骚妖艳:不是大雅传统的文化传承,比较偏向宫体诗、箱奁体,呈现出轻浮子弟的品味,不是含蓄、沉重、耐人寻味的深刻的作品。

脂砚斋:“四诗暇瑜不掩,有明秀新艳处,有质弱支离处,为宝玉拟作恰好。”

最伟大的组诗作品就是杜甫的《秋兴八首》,回环相扣,绵密严谨,“律圣”。

“仿效杜甫所写的佳人诗的做法,他认为整首诗都只做女子的口吻,代替林黛玉所作。”

周汝昌:宝玉为什么不做白天的即事诗而要单做夜晚的诗?为什么在四首诗里写了三次的特写聚焦在豪华精美的铺盖:“霞绡云幄”“抱衾金凤”“锦罽鹴衾”?为什么四首诗不断地着力去描写“鹦鹉唤茶”“荷杯倾露”“不眠酒渴”“灯烟烹茶”“侍儿试茗”“扫雪烹茶”等饮事?周汝昌的解释:此时所作的享乐的诗大力铺陈豪华精美的被褥、珍贵的饮茶的行为。这实际上是在遥遥的设伏将来宝玉的受苦之境,宝玉沦落到提灯巡夜的帮更为生,过着芥草席地、寒宵渴胜的贫困生活。

帮更:更夫的助手。一百五十年前的更夫(1871-1872)。

第十九回脂砚斋:“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

命运无常,反思自己配得起现在的太平繁华,扣问自己你做过努力吗?你为了这个世界得太平繁华做过付出吗?当躲着太平舒适的生活可曾真的有一丝一毫的奋斗过呢?不能把现在太平生活作为理所当然,不要去极力的挥霍、浪费。人要活得优美一点儿,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就是一件让人活得优雅的心胸。

所谓的设伏是前面有一个预告,后面是落实,不是相反的境遇对比。

七个问题:

1.《四时即事诗》为什么写在这个时候(二十三回)?写在后面的回目里就会失去其饱满的象征意义。

2.为什么是四首诗?配合四季,为什么配合四季?

3.内容为什么夜景?

4.为什么常常是动植物和女性?

5.为什么强调酒和茶?

6.为什么强调现在的富贵生活?

7.与乐园有没有关系?

二、 《红楼梦》中的〈四时即事诗〉

《四时即事诗》是乐园的开幕颂歌。

张新之(清):

将入大观,先以四时冠首,乃特题也。**春夏秋冬,天运复始,**即所谓二月二十二日。

阴阳五行的理论。二月是花朝节的范围里,生机蓬勃。四季不只是回春。

为什么四首诗?这样的写作形式是杂数诗。为什么采用四首?传统的四季的循环,乐园的代名词,在中国传统里就是《桃花源记》,搭配着一首诗《桃花源诗》。在魏晋六朝时期,因为战乱有许多人避乱:坞堡。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诗与记是互相搭配的,这首诗就是透过四季来补充《桃花源记》作为一个永恒的乐园的重要的概念。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纪历志:直线型的时间刻度、时间概念。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攸关于人类的心理状态,当人类有了历史以后,对于时间的感觉就是直线型(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一往不返,也是对于世界运作的方式的认知。(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人类从此就进入失乐园的状态,再也感受不到幸福了,人类失乐园放逐得失乐园的移民。在直线型的的时间状态中,人一直是在失落中的,失落了三代的美好历史,尧舜的圣王之治、美好的黄金古代一去不复返。儒家讲的圣君就是希望能恢复三代,充满了怀旧。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都是往过去寻找典范,同样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人一直在歌颂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在歌颂灿烂美好的青春,可是这一切注定都要失落的。

人们以直线型看时间时候,对于人类的生命来将就是一直在被迫往前走,内心有一种焦虑、压抑,而人一直想要获得,内心不是圆满自足的,因为人的心是在空缺的状态,这不会让人觉得幸福的。

人在一直往前走的时候也是一直在失落,等到失落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回不去了(健康、人生等),人的生命版图一直在被剥落,虽然也有重建。可是越到人生下半场,剥落就更多,就会感觉人生是一场废墟,一场大梦,《红楼梦》也是在讲这样的一场大梦,回顾前尘往事就会感觉到无尽的失落的怅惘。为什么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归根究底都是因为人用直线型的时间来看自己的生命以及人类的历史。

可是人类并不是一存在这个世界,就是用直线型时间概念看世界的,事实上在没有历史之前,人还不用纪历志去理解人的存在过程的时候,其实先民们是用一种循环模式的时间感在认知他们的存在。循环就是圆形时间观。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生也没有死,出生的时候就是死亡的终点,死亡的重点也出生的开始,这是他们当时的想法。世界上的两大宗教中基督教就是直线型的时间观,从创世纪到世界末日、最后的审判;佛教讲轮回,比较像圆形。就二者提出的的世界的概念,多少感觉其宗教性格是不一样的,因此衍生出来的对于存在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圆形的时间观最典型的表达就是四季的轮回:春夏秋冬。当人们用这样的观念看世界、看自己的时候,就无生无死,走到尽头终究就会重新开始。生命是可以这样的互相流转,在这样弥漫着能量的宇宙里,生命可以不断的互相转化,这也是所谓的圆形时间观的呈现。《桃花源诗》里的这两句“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很微妙的触及人类内在里永恒的非常普遍的心理状态。“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虽然没有纪历志,没有了时间的直线刻度,就是在否定直线型的时间观,人就不再有失落、人就不用一直在往前追赶,就永远停留在一个永恒的平静里,每一刻的当下都是永恒,因为每一刻都可以重新开始。我们面对的是大自然里的一个永恒的无止境的永远的当下的一个存在,那就是是四时的循环。四季在自然的轮转当中就变成一年一年的时间概念,而每一年都要重新开始。

陶渊明在塑造桃花源的时候就触及这样永恒的人类的心理。《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是呼应了《桃花源诗》中的“无纪历志”。“纪历志”对应到陶渊明的时代就是汉魏晋,表面上是避秦之乱,不管外间的事,只是在山中过自己永恒平静的生活。实际上最高明的是触及到了人类普遍的心理。

如果人类回到圆形的时间里就不会有时间流逝的焦灼,而能够恢复到心灵的平静与和谐,因为每一刻都在生存的喜悦里,不会算计自己失去的和未来要面对的。人未来将要面对的就是死亡,而死亡就是人心里面最恐怖的一个对象,人对它那么陌生,而未来终将要面对,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即便自己没有要去面对,但是无数的亲友都将要去面对,这都是对人来说是很重大的压力与冲击。宗教最初就是要解决死亡的课题,如果察觉生命是在循环再生的,死亡只不过是生命之旅的一个必须碰到的,但是不过就是人的一个状态,其实是下一个再生的开始,这样一来人类就会恢复面对生存的一种圆满,在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乐园文本《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去呈现出来。

“四时自成岁”,陶渊明就是在告诉人们桃花源是一个永恒平静的美好的世界,最重要的就是拿掉时间,没有时间的压迫与焦灼,人心里面就可以恢复一种稳定。时间对人来说就是很大的压力,“当人们进入历史时间里,开始有了历史感,人就被从乐园里放逐了。”

后世的人想要逃过时间的碾压,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例如宗教或者其他各式各样的涵养,或者与大自然的默默循环的规律合而为一,这时就可以在当下免除时间的碾压,瞬间进入到乐园里感受到心里的平静。

《桃花源诗》里描绘,当直线型时间消失,通过四时轮回来计时的时候,就会“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不用劳动自己的心机去算计了,没有得失计算。《桃花源记》中人们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与小孩这两个人生阶段不同,所要考虑的人生问题也截然不同,在“四时自成岁”的桃花源,无论老人小孩子都是“怡然自乐”。小孩不必学太多东西,赢在起跑线,老人也不会觉得自己来日无多,心里有强大的阴影,让自己莫名的无限的感伤。对于他们来说,老人小孩都是无限的快乐的。

人要想快乐就要活在没有得与失,活在一个没有时间流逝的当下,每一刻都是圆满的状态,这应该是人要去努力的方向,虽然很难,但是至少意识到这一点后,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借什么力量来恢复快乐状态。只要心念一转,人真的能回到一种充宁的状态。

“像一粒种子被撒在石头上,阳光出来没有多久就被晒死了。”(《海狼》)可是你不是被洒在石头上,明明有丰厚的土壤,有机会去吸收养分转化为迎向阳光的力量,可是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曹雪芹塑造林黛玉绝对不是将其当作女神来歌颂,而是告诉世人,这个人很特别,特别到形成一种独特的类型。

不要把眼光老是放在已经失去的事物上,凝视的再深,也不会再回来的,必须接受事实,因此必须调整看待的角度和眼光,感谢自己生命中离席的人,感谢他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光。

当人陷在一种格局就要想办法调整自己,去认识存在原来有很多的境界、很多的不同状态。

当“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就会形成静止宁定的一种永恒的氛围永远在当下,没有过去与未来,每一个当下是最圆满的当下,不会与过去算账,不会与未来做幻想,就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平静。

依利亚德(Mircea Eliade,1907-1986):“人们不是要回归到原始情况,而这个情况就会非历史性的,也就是非直线型的时间性的。”因此,所谓的乐园的基本性质之一就是永恒。没有在时间的匆促的脚步里感觉到一种追赶的压力活着是一种失落的压力。

人类未来速度越来越快,要面对的问题越多,一定要想办法掌握到自己心理的自主性(靠知识来进行校定正确方向),进行自我调试。

宝玉的《四时即事诗》是四首诗就是为了搭配春夏秋冬四时自成岁,体现宝玉进了大观园是真正心满意足,大观园是宝玉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所乐园。

第二十三回,

宝玉自进园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

大观园就是天上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影。第五回,

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

宝玉的抗拒长大是在大观园中出现的最多。对于他来讲,他在大观园里就是圆满自足不必有未来的一个状态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宝玉的不负责任也有另外的一个深层的含义了,拒绝长大就是乐园永恒化的一种方式。

清·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

雪芹所记大观园恍然一五柳先生所记之桃花源也。其中林壑田池,於荣府中别一天地,自宝玉率群钗来此,怡然自乐,直欲与外人间隔矣。此中人呓语云,除却怡红公子,雅不愿有人来问津也。

“四季”触及真正生活在乐园里一种永恒的时间感,所以才不会有失落的悲哀,也不会有一直向前奔驰的压力,这是平静时才有的状态,也叫做圆形的时间观。

为什么《四时即事诗》全部写夜景(诗歌内容就会限缩)?佛斯特(E.M. Forster,1897-1970)《小说面面观》:人类共有的生命要素或人生中的主要事实主要有五项:就是包含出生、饮食、睡眠、爱情、死亡。无论如何对于当事人来说出生与死亡是一定要参与却不能理解的之外,当事人只剩下饮食、睡眠、爱情这三项。宝玉是以自己作为第一立场来写他在大观园的乐园生活的状况,因此就不能写自己的出生和死亡,而在眼前的乐园般的岁月里只剩下饮食、睡眠、爱情这三项来写作。

饮食、睡眠、爱情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够面对的三大范畴,所以也变成小说人物的生活的全部,因此宝玉为什么要写夜景,是因为在夜景中会面对到的生命要素、人生主要事实就是睡眠,是在夜晚延伸出来的。

第四十五回脂批:

每夜深人定之后各处灯光灿烂,人烟簇集,柳陌之小巷之中,或提灯同酒,或寒月烹茶者,竟仍有络绎人迹不绝。不但不见寥落,且觉更胜于日间繁华矣。此是大宅妙景,不可不写出,又伏下后文,且又出。又伏下后文,且又衬出后文之冷落。此闲话中写出,正是不写之写也。

真正的大家族、贵族世家反而夜晚的繁华更比白日尤甚。这是非常独特的现象。

《四时即事诗》之所以写夜景,就是因为夜景比白日更繁华。夜景会涉及到饮食(吃酒烹茶)、睡眠这两项。

《四时即事诗》大量出现饮品就是因为夜晚反而更胜于白天的繁华的“大宅妙景”。就当时来讲饮食、爱情、睡眠都出现在《四时即事诗》。

就睡眠而言,用来写夜晚,更方便的顺势点出“梦”字。佛斯特:“梦被引用到小说中其实不是用来烘托人物整个生命为目的的,而是为了烘托他醒着的那一部分生命而用的。”梦幻、梦境在小说中使用时(《李伯大梦》),当然不能将其当作生命的整体来面对,梦是人睡着的一种心理反应、一种意识状态,可是这个意识状态反而是为了烘托你醒着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的问题。就因为宝玉写的是《四时即事诗》的夜景,就会涉及睡眠,然后再写梦,就是为了烘托宝玉醒着的时候的追求。“眼前春色梦中人”,就是表达宝玉对于女儿是水做的人的观念的烘托,宝玉热烈追求的少女的纯净的价值。

四首诗就有三首写到“梦”,除了《秋夜即事》,写的是“静夜不眠”,彻夜不眠,无梦可写,其余的三首都有“梦”。《春夜即事》:眼前春色梦中人;《夏夜即事》:倦绣佳人幽梦长;《冬夜即事》:“梅魂竹梦已三更”。

所以《红楼梦》书名就有一个“梦”字,讲的是曹雪芹、贾宝玉一生心心念念、非常眷恋不已的最美爱好的事物。

第四十八回脂批:

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氏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柄风月镜亦从梦中所有,故曰《红楼梦》也。

起: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宝玉情: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贾瑞淫:风月宝鉴;秦氏家计长策:秦可卿死前托梦……是在红楼所作的大梦。红楼的两个含义:富贵人家;女子所居之处。“红楼梦”就是在富贵人家里又有大观园这样一个女儿净土的一部美好的大梦。

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做此一大梦也。

一切都会变成过往云烟,就会是浮生若大梦的梦幻。人生就是如此。“有国有家皆是梦”,这世间的一切都是大梦一场,在表象之下都是一片空幻,太过认真去追求这个世界的道路很可能就得到梦幻般的一场落空。

第二十五回,

那和尚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日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可惜今日这番经历呵: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宝玉来到人世就是一场不愿醒的大梦。“沉酣一梦”就对应到宝玉住进大观园不愿意醒的乐园生活的梦境,终究将要回到大观园。(王夫人抄检大观园)

沉浸梦中和梦醒时分无形中人就是作为一个智慧的觉悟的含义。

梦字表现贾宅繁华夜晚更胜于白日。

宝玉的梦最主要的就是红楼梦,是他一生不愿醒的大梦。

《春夜即事》:眼前春色梦中人;《夏夜即事》:倦绣佳人幽梦长;《冬夜即事》:“梅魂竹梦已三更”。

宝玉的梦都有佳人。

宝玉的四首诗都有女性、动植物。女性、动植物在人类社会的阶层和生命形态区隔都是弱势者,以性别来讲低于男性,以物种来看是低于人类的存在。可是在宝玉的《四时即事诗》女性、动植物一跃成为宝玉书写的主角,充满了一种平等交流。这也是乐园的特质。伊甸园男女平等的,享受其中丰足、平静,在很多乐园中动植物都有灵性。

《四时即事诗》同时叙写了两性,超越了性别与阶级的凌压和宰制,以及人与动物、植物本来因物种之别而导致人对物种的压迫都是不存在的,反而具有一种和谐共处的平等状态。

补充:

脂砚斋第五回:

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而。

两性平等:

《春夜即事》:“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第三十六回,

日日只在园中游玩坐卧,不过每日一清早到贾母王夫人处走走就回来了,却每日甘心为诸丫头充役,倒也得十分消闲日月。

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

宝玉一视同仁,不问迎、探、惜之为一脉也,不问薛、史之为亲串也,不问袭人、晴雯之为侍儿也,但是女子,俱当珍重。

在中国男权社会的传统里,《列子》记载一个叫荣启期,“生而为人”“生为男人”“生为老人”。

希腊人:“生而为人”“生而为希腊人”“生为男人”

先秦时与希腊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明爆发时期:哲学的突破(在某一时刻文化突然在本质上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在这个突破的时代就展现了一种人类与男性的傲慢,华夏文明就藐视周围的边疆文明。

人与万物之间可以平等相待。《四时即事诗》就有大量的动物出现。

《夏夜即事》:

金笼鹦鹉唤茶汤。

《秋夜即事》: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冬夜即事》: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春夜即事》:

点点花愁为我嗔。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

宝玉:“情不情”,对不懂得情的物种有情。

第三十五回,

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

宝玉的前身就是神瑛侍者,看到绛珠仙草灌溉甘露。宝玉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慈悲,来的人间将自己的博爱普施于万物。

第二十六回,

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何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儿赶来。一见宝玉在前,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呢。”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儿的,射他做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磕了牙,那时候儿才不演呢。”

贾兰追猎动物举止被阻止了,在大观园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十回,

龄官道:“你们家把好好儿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好不好’!”贾蔷听了,不觉站起来,连忙赌神起誓,又道:“今儿我那里的糊涂油蒙了心,费一二两银子买他,原说解闷儿,就没想到这上头。罢了,放了生,倒也免你的灾。”说着,果然将那雀儿放了,一顿把那笼子拆了。龄官还说:“那雀儿虽不如人,他也有个老雀儿在窝里,你拿了他来,弄这个劳什子,也忍得?今儿我咳嗽出两口血来,太太打发人来找你,叫你请大夫来细问问,你且弄这个来取笑儿。偏是我这没人管没人理的,又偏爱害病!”

为了人类的娱乐就去训练动物(很残忍的),这是对他们的建康很残害的,不应该去看动物表演、甚至动物园。因为动物不应该被关在园子里,除非繁衍等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人类的观赏,人类去看半小时,动物得被关一辈子,这是很不平等,而且去看了半小时也不会得到进步的,不会增广见闻的,这是可有可无的。其实那是很可怕的心理压力,曝露在众人面前,对于动物来说是很大的压力,通常健康都会受损。人类只是将动物拿来作为娱乐的工具,来残害压迫。

龄官对于贾蔷送她的小雀儿,她就借机想到了自己的出身,也是一个供人取乐的戏子,深深感到娱乐别人的心酸,也想到自己的家,然后被囚禁、训练。贾蔷放了雀儿,把笼子也拆了。在大观园中展现的就是万物的和谐。

《山海经》的远古乐园:“百兽相与群居”、“爰有百兽,相群是处”。

《庄子》人与蝴蝶的平等,互相转化,各自领略不同的形态的乐趣。

《庄子·马蹄篇》:至德之世……山无溪遂,,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人类要自我收缩、自我节制。

大观园里就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第二十六回,

黛玉便回头叫紫鹃:“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大观园里就是一个认知的乐园,是包含女性的平等、万物的和谐交流。

三、 《红楼梦》中的〈四时即事诗〉

《四时即事诗》中出现大量的饮品?

《夏夜即事》:

金笼鹦鹉唤茶汤。

琥珀杯倾荷露滑

《秋夜即事》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冬夜即事》

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饮食是主要的人类要碰触的事物,也是小说家容易着墨的地方。《红楼梦》写的是贵族家庭内眷的故事,就一定要写饮食。饮食是一种维持生命之火的燃料补充过程。饮食时人类可以聚集在一切,“已知之事(死亡)和忘却之事(出生)之间的连线”,生与死之间透过饮食来连接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持续。饮食很重要,再加上很高的社交功能。

小说中的吃大多都是社交性的,把人物聚在一起。第五十九回,

忽见迎春房里小丫头莲花儿走来说:“司棋姐姐说:要碗鸡蛋,顿的嫩嫩的。柳家的道:“就是这一样儿尊贵。不知怎么,今年鸡蛋短的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昨日上头给亲戚家送粥米去,四五个买办出去,好容易才凑了二千个来,我那里找去?你说给他,改日吃罢。”……连前日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量了要吃个油盐炒豆芽儿来,现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给我。我倒笑起来了,说:‘二位姑娘就是大肚子弥勒佛,也吃不了五百钱的。这二三十个钱的事,还备得起。’直着我送回钱去,到底不收,说赏我打酒吃,又说:‘如今厨房在里头,保不住屋里的人不去叨登。一盐一酱那不是钱买的?你不给又不好,给了你又没的陪,你拿阒这个钱,权当还了他们素日叨登的东西窝儿。’

彰显司棋的性格这一面。司棋将绣春囊带进大观园导致大观园的崩溃。

在《红楼梦》各种聚会的场所对饮食的描写其实就是以“茶”“酒”最为普遍,即便是生日宴、礼仪场合。小说中的人物个个饮酒、品茶,比饮食更为常见。林黛玉也是可以在稍微喝点酒。

胡文彬:一百二十回,九十一回写到“酒”“饮酒”,六百零三处提到“酒”,平均每一回就出现五次。

透过“唤茶汤”、“索烹茶”“试茗”“扫雪”这一类的活动合理的把婢女侍儿聚集在身边一起共享大观园的繁华岁月。

以贾宝玉为中心,酒和茶的饮品还有别的层次。

茶、酒、香在《红楼梦》里是三位一体的女性象征,且与宝玉在太虚幻境是游历是平行对应的。太虚幻境里用来启悟功能的所有一切就包含茶、酒、香。

第五回,

令其再历那饮馔声色之幻,冀将来一悟

当人要走出世间的谗陷,就要先走入世间的迷惘。走入情根,才可以空破情根。(《西游补》)

“饮馔”:

但闻一缕幽香,不知所闻何物。宝玉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尘世所无,尔如何能知!此系诸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为‘群芳髓’。”宝玉听了,自是羡慕。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曰‘千红一窟’。”……宝玉因此酒香冽异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凤乳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

饮品: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茶与酒是液体,水是占最大比例的原料。水就代表少女的美丽。(女儿是水做的女儿、沁芳溪)

在太虚幻境里为了呈现女儿的美好就可以选取的就是茶与酒,这不是偶然的现象。

香料:群芳髓(碎)。

茶、酒、香就是女性的代名词。

事实上源出于太虚幻境,流落到人间还有冷香丸。冷香丸就饱受世人的歪曲。

第七回,

“也不觉什么,不过只喘嗽些,吃一丸也就罢了。”

“再别提起这个病!也不知请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药,花了多少钱,总不见一点效验儿。后来还亏了一个和尚,专治无名的病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我先天壮还不相干,要是吃凡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个海上仙方儿,又给了一包末药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他说犯了时吃一丸就好了。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

热毒:宝玉就是因为热毒来到世界,石头“静极思动”“孽火其攻”。贪嗔痴:佛教认为的三毒。中医中的热毒:压抑造成的内在负担。

人性里的求之不得以及人性中的喜怒哀乐。热毒就是指宝钗有与生俱来的情感。林黛玉就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宝钗内在很均衡,不会被情绪影响。

海上方:仙药。

第五回脂批:

卿不知从哪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

林黛玉前世的饮食。宝钗和林黛玉本质上有接近的的地方,只是程度不同。女性没有办法超越悲剧命运的。

太虚幻境根本不是天上的仙境。

人间的仙境类型:仙岛、仙山、仙窟。

放春山,遣香洞。山和洞到了魏晋时六朝产生的仙境类型。

灌愁海。还是在先秦是的仙境类型。齐国因临海,就海市蜃楼就想象东海有仙岛。(蓬莱、瀛洲)灌愁海对应的是仙岛类型。

宝钗笑道:“不问这方儿还好,若问这方儿,真把人琐碎死了!东西药料一概却都有限,最难得是‘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一天晒干,和在末药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周瑞家的笑道:“嗳呀,这么说就得三年的工夫呢。倘或雨水这日不下雨,可又怎么着呢?”宝钗笑道:“所以了!那里有这么可巧的雨?也只好再等罢了。还要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了,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的时候儿,拿出来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

最主要的药材是花蕊。且这些花都有对应的女性:牡丹——薛宝钗,荷花——香菱;芙蓉——林黛玉、晴雯;梅花——李纨;红梅花——妙玉。

四种花占了春夏秋冬,全部都是白色的。把缤纷的色彩化约为一种平淡的白色。

再加上各种水以及四种天水。霜、雪有解毒的功能。(《本草纲目》)

最后加上黄柏,是非常苦的。

又苦又甜,这就是人生的味道。这是女性的人生。脂砚斋:“末用黄柏更妙,可知甘苦二字,不独十二钗,世皆同有者。”

“十二”:代表十二钗。脂批:“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第一回,宝玉的前世的石头大小。

冷香丸就是所有女子的象征。冷,相当于悲剧动词(碎、哭、悲)面临冰冻冷酷,这都有女性悲剧遗憾在这里。

宝玉《四时即事诗》的“香”。

《夏夜即事》:

室霭檀云品御香。

宝玉的《四时即事诗》大量出现茶、酒、香全部出现。

四首诗是宝玉富贵生活的极端的反应。

脂砚斋:“四诗作尽安富尊荣之贵介公子也。”第七十一回,

鸳鸯道:“……这不是我当着三姑娘说:老太太偏疼宝玉,有人背地怨言还罢了,算是偏心;如今老太太偏疼你,我听着也是不好。这可笑不可笑?”探春笑道:“糊涂人多,那里较量得许多?我说倒不如小户人家,虽然寒素些,倒是天天娘儿们欢天喜地,大家快乐。我们这样人家,人都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宝玉道:“谁都象三妹妹好多心?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些俗事,管安富尊荣才是,比不得我们,没这清福,应该混闹的。”

宝玉的《四时即事诗》触及到了乐园的本质。“在有关乐园的母题里面都一定会有一个基本要素一定会包含着一处愉快的地方。享乐主义更是乌托邦思想中的重要成分。”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就是具有享乐主义的代表。

《四时即事诗》以及大观园都是一种乐园性质与表述。

《四时即事诗》就是以宝玉为中心所写的乐园的开幕颂歌。也在预告大观岁月何等的流金美好,宝玉的心愿就是永远不离开大观园。宝玉的执著(乐园的永恒化),乐园永远不要消失。

人是一定会长大的,大观园的崩溃是有限度的就在眼前的不久的未来,如何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宝玉发展出渴望乐园永恒化的奇特的表达?宝玉比平常人更极端的渴望大观园永恒,他也清楚的知道大观园不用几年就会崩溃,给他的内心制造出很紧张的矛盾关系,这种焦虑感非比寻常,于是就激发出非常奇怪的表达方式。

宝玉常提到自己的死亡与死亡方式:化成灰、化成烟。宝玉提到死是因为活得太快乐了,太圆满,他想抵抗这个快乐圆满的限度,等到我死就让这个乐园解散。

第十九回,

只求你们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儿,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

这是宝玉的无可奈何的解脱,等到宝玉对于苦难、悲哀再没有认识与承担,就自己而言,就不用再承担这种痛苦。宝玉的这个心愿很自私,也很心酸。宝玉抗拒读书功名之路,自知自己很不负责任,林如海是宝玉的模范道路,承担起家族在富贵归零的时候另辟途径的使命,科举重振家业,这是当时贵族子弟最佳模范。贾宝玉肩上担着整个家族的使命。曹雪芹写贾宝玉,就是对家族充满了忏悔。宝玉的自私、不负责任,不愿意为了这个乐园能持续下去做一个世俗的努力。

第三十六回,

我此时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贾宝玉的人生在最完美的一个瞬间结束了,他的人生就是最完美的。宝玉是很自我中心的。那么为你流泪的少女怎么办?

第五十七回,

“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形迹,再化成一股烟,——烟还可凝聚,须得一阵大乱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从此后别再愁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第七十一回,

尤氏道:“谁都象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玩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宝玉笑道:“人事难定,谁死谁活?倘或我在今日明日、今年明年死了,也算是遂心一辈子了。”

“化灰化烟”不是人事的失落,而是一种乐园的永恒化。(余英时)高鹗的续书,在第一百回,

“这日子过不得了,我姊妹们都一个一个的散了!林妹妹是成了仙去了。大姐姐呢,已经死了,——这也罢了,没天天在一块儿。二姐姐碰着了一个混账不堪的东西。三妹妹又要远嫁,总不得见的了。史妹妹又不知要到那里去。薛妹妹是有了人家儿的。这些姐姐妹妹,难道一个都不留在家里,单留我做什么?”……“我也知道。为什么散的这么早呢?等我化了灰的时候再散也不迟。”

续书中黛玉劝宝玉读书。第七十八回,林黛玉劝宝玉改改脾气,因为咳嗽打断了说话。抓住黛玉成长的主轴。

宝玉在第二十三回的《四时即事诗》包含了很大的叙事能量,投过了诗歌这样的韵文,表面上是没有什么太过精彩艺术造诣(配合宝玉十二三岁的文学水平),与全部的叙事系统互相呼应、互相皴染交织,于是让表面看起来很平凡、只是富贵生活反映的诗歌其实有这么深厚的象征意义在里面。

所谓的乐园,作为中西都是非常重要,也有非常多的文学艺术以此作为主题的人类的思考、人类的追求,就该知道乐园有哪些内涵,简单来说就是物质享乐主义、男女平等、动植物和谐共处的美好,也有他书与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对于众多女性的眷恋与喜爱,以至于作为物质享乐的珍贵的饮品其实也可以对应到《红楼梦》里面的女性崇拜。

《四时即事诗》写夜景就是因为红楼一梦,为了让“梦”字呈现出来作为整部书的关键核心,这个都是环环相扣的必要安排。四首诗配合四时,四时就是一种圆形的时间观,圆形就是一种时间的流逝被停顿的以后的一种永恒的、静止的、完美的状态,人就不会有失落的焦虑,就不会有追求不到、求之不得的渴望,人的心在会在和谐宁静,这也是真正乐园的情境。

第五十六回,

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任何小事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Released under the CC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