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大观园专题——山石设计

戴志昂《红楼梦大观园的园林艺术》:“园内的山,有大山,也有小山,一般是反映了我国园林叠石成山的传统手法,即小山用石,大山用土,石山并非全石,兼用薄土以植树生藤,土山亦非全土,有时也用石块稳土或作点景。”

大观园入口 :第17回

“只见迎面一带翠嶂”(蕴藉含蓄)

“贾政:‘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

(贾政:性灵阐述)

稻香村:第17回

“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

泥黄色;没有个性,可以承托别的颜色(驼色,卡其色)大地的原色,人类视觉效果来说最不显眼的色调;李纨槁木死灰。“青山险阻”;大观园中唯一非“大观”的所在,象征活埋李纨的“坟墓”是礼教对寡妇的不近人情的围困,是被礼教的对人过度的不近人情的禁制。

李纨,字宫裁(“闺人理纨素”)。红杏花:人性(贪嗔痴爱)是不可能被抹杀的,李纨唯一一次表示出对别人的厌恶:妙玉。李纨是被礼教的禁制;妙玉是被宗教的限制;而妙玉却可以放纵本性的发展,因此对妙玉的嫉妒。

**栊翠庵:**第49回

“一片雪白”、“红梅”

“一片雪白”:妙玉“过洁世同嫌”,山石阻隔,宗教对人的限制与束缚,但是六根不净。

“红梅”:女性内心当中基本的心理需求:“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喜欢宝玉。妙玉生在佛门,表面上看受到宗教的禁锢;但是她实际上个性被极端化的发展,遂性发展自我,有她独尊的个人王国,遂性自适。

妙玉在大观园是边缘化人物(非我族类)。妙玉也是出生贵族小姐(苏州人)。妙玉背景和黛玉差不多,是黛玉的重像,在性格上也有一些与黛玉相似的特质。

王夫人下帖子请妙玉进大观园(下帖子等于本人)。传统的拜帖写的名号应该是正式的名号,不可以是代号。妙玉的贺帖却用“槛外人”(怪癖)。妙玉的性格:“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不合时宜)”(背景与教养是性格养成的原则),“却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而贾府却收容了她)

到大观园内的生活后,不但不改,竟“生成”(发展)这样“放诞诡僻”性子,邢岫烟评价妙玉“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第六十三回,栊翠庵是妙玉发展自己个性的个人王国。“僧不僧,俗不俗”(叛逆)宗教成了她性格养成的防护罩(贾母的礼遇),而“僧不僧,俗不俗”代表性别与身份双重越界。

无法根绝的生命本能:(李纨讨厌妙玉的原因)李纨和妙玉设定是同一个类型的人。

人类的怨恨心理是如何产生的:怨恨的根源都跟一种特殊地把自己跟别人进行价值攀比的方式有关。这种价值攀比往往是在等级内进行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的位置是安置好的,必须在自己安定的位置上来履行自己特别的义务,而一旦发现同类的人如果逾越自己的位置,那么就会发生道德建构上的怨恨。

“山石围困”对于李纨而言礼教是对她的压抑,而对于妙玉宗教的神力却能阻挡外在的阻力,是她个性发展的助力,身份的发生越界,模糊了性别界限。(道姑与名流的综合体)

蘅芜苑:第17回

“蘅芜”是香草,是屈原为君子设定(《离骚》)。

“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宝钗的人格特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八回),“守拙”渊源体现(最早潘岳)在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对世俗无法应对的,回归天性自然,守拙的: 陶渊明;并由杜甫发展二十八次(养拙,用拙)。

贾政道:“此处这一所房子,无味的很。”在入门后又看到一种植物,贾政不禁道:“有趣!只是大不认识。”

全书宝钗唯一哭得一次:薛蟠诬陷她向着宝玉,为一次可爱,扑蝶;唯一一次说酸话对薛宝琴说的。文学手法上,对薛宝钗的描写:外聚焦的方式。(皮里春秋)

延伸:表里如一一定是好的嘛?如果认为表里如一是好的那么:“表里如一——忠于自我——正面的”。什么是自我? 自我实际上感觉的变化的自我,那么忠于自我就是忠于感觉的变化的自我,那么忠于这样的自我好吗?

正如《梦的解析》(弗洛伊德)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有很多层次构成一个人的内在一共有三个层次:

(1)本我,潜意识的状态,自己没有察觉到,也常常没有办法控制,本我是受到快乐原则的支配。本我要追求个性潜能和其他本能冲动的满足;也包括不自觉的情绪。(情绪掩藏在自己的本能之下)柏拉图:“你以为你在发脾气,错了,是脾气攫住了你。” 佛教把愤怒情绪称为“无名地火”。

(2)自我:人格结构心理组成部分。(目前可以意识到的、现在的你)。

(3)超我:最高的人格层次之一,自觉的;本我是快乐原则;超我追求的是完美原则;人格中道德的部分,不完全受到情绪所主导,超我使人能够独立于本我之外。

(4)《红楼梦》中的代表人物忠于自我的对应:薛蟠:(表里如一)忠于受到快乐原则支配的本我。“法国文学式的真诚”:对自己及他人来坦诚自己,承认自己伤风败俗,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向人们袒露,个人是可爱的,对于人性并不是可敬的。林黛玉、晴雯的忠于率真自我。属于一般层次。薛宝钗:属于“英国式的真诚”,不要求你直接面对一个人的卑劣和羞耻(“法国文学式的真诚”),“英国式的真诚”要求在交流时不要欺骗和误导,对你手头承担的工作都专心致志。英国式的真诚不是按照法国方式来认识自己,并且公开自己,而是要在行为举止上(差事),跟自身保持一致。

薛宝钗的真诚贾母评价“耐得贫贱,受得富贵”(后四十回)。她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非常稳定的心性。正如她的柳絮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服用冷香丸:冷静,道德的芬芳;脂批对冷香丸,“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离别太痛苦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然而离别也不能让他变化,世间的情感也不能撼动她。人格坚实,有厚度和重量,就不会被外界环境随便影响。

“耐得贫贱,受得富贵”,取自“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在人世间最难抗拒的就是“富贵不能淫”,潜移默化的,本我快乐原则影响。

“如果真诚是忠实于一个人的自我避免对人狡诈,不经过最艰苦的努力,人是没有办法达到这种存在状态的。”元好问评论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豪华落尽见真淳。”经过最艰苦的努力 就是“豪华落尽”,一个越是伟大的人越能够缩小自己,就是“豪华落尽”。叶慈:“文明就是力求控制自己。”

蘅芜苑:“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 “清厦旷朗”、“云步石梯”“石”、“砖”、“瓦”:

实用性质,规格化,人为制作出来的,不是天然产生。原来都是泥土,土是温暖的,富含各种可能性,具有创造性。因为人类的各种锻造,最终走向成长。这是一个超我的过程。

第四十二回,

“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兄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家不认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

黛玉对宝钗的价值观是认同的。薛宝钗的改变在7、8岁的时候。林黛玉的变化发生在15岁(因为母亲去世得早,又没有兄弟姊妹),林黛玉的变化是趋向薛宝钗(妇德女教传统)。

(1)异口同声,彼此共识[林黛玉也在积极打破她的孤高,目无下尘]

(2)对宝钗的劝解感谢(第五十回)。

薛宝钗的性格变化可以和山石的炼成有一个参照对比、呼应。(是否过度解读)

反省:

一般人更倾向于接受林黛玉而反感薛宝钗?这是我们的本能反应,面对一个对象面具的恐惧,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完全透明的交流,容易受到欺骗、伤害,对不了解的人就会设防这样的心理就会影响到阅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并不正确,只有在利害纠葛才可见人心。 )

为什么人相对爱看小说不爱看诗?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说,我们之所以喜欢读小说,原因是不只是美学的需要,而是心理学的需要(心理学原则)。 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在展读的过程中,完全是对读者开放的。我们读者在读小说中的时候,可以稍稍放下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的要树立起来的心防。他(小说人物)为何不能在这里(现实世界)?因为他属于一个内心生活清晰可见的世界,他是一个叙述者和创作者合二为一的世界;因为人类的交往往往是有利害冲突的时候才会见人心。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总觉得有一层迷雾,最多只能做粗浅和泛泛之交,而我们所谓的亲密关系也是过眼云烟。

薛宝钗(外聚焦写作方式)再现了人和人之间交往的状况;对于“面具”的恐惧心理 ;薛宝钗的人格特质是藏与守,于是人们认为她有保留、有城府人,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投射到她身上。

读者容易受到阅读心理的影响,阅读本身都是一个有趣的智力活动。因此关键是我们要做怎样的读者、阅读的层次在哪里?

宝钗是一个深层、平稳的、超我完美原则主导之下把自己提升到不被一般人理解的人。

拓展:

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杜甫)

临江仙(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Released under the CC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