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专题-女娲补天神话
构成《红楼梦》神话系统有两个:石头神话、娥皇女英神话。
一、石头神话文化意涵
(1)宋玉的《九辩》开创“士不遇”题材和悲秋传统。
随后就有司马迁《感士不遇赋》、董仲舒《士不遇赋》、
陶渊明《悲士不遇赋》。
补天与儒家的“济世”理想的实践的联结,而作为被炼造的石头,“灵性已通”,却被遗弃不用,就成为这一生的悲痛,通灵之石就与不遇之士相联结。在最早的神话传说中女娲炼造的石头是“五色石”(女娲炼造过的石头特点:内在:通灵,外在:五色。)人们大多数以为这块石头是天然的、本真的,甚至这被认为是贾宝玉的人格特质。石头是女娲炼造过的石头,是通灵的,外在是五色的,因此石头本身不是天然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 :有了心灵思维,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有了文章辞采,这是自然的道理。 /对于美丽东西赋予价值并进行追逐实际上就是人。)通灵玉石在神界(自由自在)与在人界(受到追逐)价值不同。
《红楼梦》中“补天石被弃” 与 “士不遇”的连接,为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济世理想而深深地惭愧。
《红楼梦》中的石头: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曹雪芹赋予女娲补天的细节:尺寸: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
在先秦时代,十二被视为天之大数,是时间单位。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时辰。
在《红楼梦》中的“十二”,脂砚斋批语:“凡是十二都是对照十二金钗而言”。 补天石的数目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颗,这仅有的一颗是专门为宝玉进行的设计:把宝玉的处境极端化。三万六千五百意为(36500/365=100)百年,“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百年是家族命运的运数、人事的寿命的极限,象征着末世将至。百年在《红楼梦》这个小说中,是《红楼梦》家族的末世,百年也是人的寿命的极限。 (百年人参的隐喻)
(2)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康熙关系密切
因此,曹雪芹能够目睹内家风范。曹寅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参与《全唐诗》的刊刻。
曹寅《栋亭集˙诗钞》卷一〈坐弘济石壁下及暮而去〉:“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浮光自容马,天风鼓空碧。露坐闻遥钟,冥心寄飞翩。”
曹寅《栋亭集˙诗钞》卷八 〈巫峡石歌〉:“巫峡石,黝且烂,周老囊中携一片,状如猛士剖余肝。……蜗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碧用不得。或疑白帝前、黄帝后,滩堆倒绝玉垒倾。风煦日暴几千载,旋涡聚沫之所成。胡乃不生口窍纳灵气,崚嶒骨相摇光晶。嗟哉石,顽而矿,砺刃不发硎,系舂不举踵。砑光何堪日一番,抱山泣亦徒湩湩。”
(3)石头神话(女娲补天)的意义:
女娲-大母神:太初之母primordial(时间性的-原初)&大地之母(空间性的-负载一切):功能:创造、繁衍、提供温暖与保护。
“女娲”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东晋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母系社会)女娲人首蛇身的造型:打破了人和动物的界限,异类结合。抟土造人与西方上帝用尘土造人,为什么用土?“土原型”,土是生物来源。女娲不仅创造人类,而且创造了神。女娲造人和造神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抟土造人,腹肠生神。
“一日中七十变”:变幻出七十种事物。“人面蛇身”巴赫金认为将人与动物、植物精巧的交织组合在一起,这可以称之为怪诞风格,这是一种将人、动物、植物中不同的肢体局部融合所形成的题材与造型,大胆打破了生命的界限,打破了静止感,展现出无穷无尽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异类之间有流动生发的过程,某种意义来讲体现了存在并不是一种现成性的,而是形式间互相转化的快活的、随心所欲地异常的自由。
关于蛇身的理解:
- A.蛇会蜕皮,神话学中蛇的象征意义:蜕皮犹如重生、再生之意。(先秦墓葬中常有口含玉蝉的风俗,取其再生之意)
- B.蛇与水有关。(凡与水有关的都有相当内涵:鱼、蛙与生殖崇拜有关。)(鱼的含义:与生殖有关;“客从远方来,为我双鲤鱼”,闻一多在考古时发现陶瓷的纹饰,最多的是鱼纹,另一个就是蛙纹。)
- C.蛇是多产的。
- D.与肠子的造型接近。肠子被视为生殖器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红楼梦》赵姨娘:“……我肠子爬出来……”
- E.女娲的娲:女娲可能与人类文化学中的蛙有一定的共通性,蛙代表生殖繁衍。
早期的女娲形象:具有孤雌纯坤的唯一性,女性一人就掌控了生育力。
汉代的女娲形象:伏羲女娲交尾图,大母神被降格为配偶神,伏羲居左捧日,女娲居右捧月。方位上左为尊,日的阳性原则凌驾于月的阴性原则上。方位上也再降格同时结草为扇,障面遮羞。神话中的兄妹婚或姐弟婚成为乱伦的母题,而《红楼梦》也导入了乱伦母题,文本始终被笼罩在乱伦的阴影当中。礼教无法规范整个贾府的社会,最终崩溃。
参考书目:
(1)脂评本:有批语,是手抄本,是残本;
(2)甲戌本不是甲戌年抄下来的那一本,而是过录本,是根据甲戌年的那些查下来的(胡适发现),只有16回。原始甲戌本遗失。
(3)庚辰本有78回(缺63、67回)
(4)己卯本,靖藏本,蒙府本、列藏本等等
(5)程高系统:(程伟元、高鹗)程甲本、程乙本。改动较大
所以一定要用庚辰本做底本比较好。
(6)学者的书:一粟(朱南贤、周绍良):《红楼梦资料汇编》;冯其庸《八家评批红楼梦 》梅新林:《红楼梦的哲学精神》 (上海华东师范);俞平伯:《俞平伯点评红楼梦》(上海古籍)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林以亮(宋淇):《〈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中国书店)
(7)文学理论类:
1.福斯特(《印度之旅》):关于小说学的讲座,演讲稿整理为一本书《小说面面观》。
1.故事与情节:
小说是由散文而写成虚构的故事。
故事和情节的区别在于:故事是按照时间的序列将事情交代清楚;而情节除了按照时间序列发生以外还要有因果关系。故事成功与否,在于诉诸读者的好奇心,而故事在心理层次、哲理层次能否对读者发出发人深省地深思呢?
好的故事不一定能到达情节的要求,掌握人情事理的运作法则就到达情节层次。当然也对读者也要求太多。因此读者能够从故事的层次发展到情节这个层次,而不只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读者的必备要求是,情节要诉诸读者的记忆;第二个是要有智慧,读到作者的情节设计。记忆要付出很多时间,而智慧需要人生历练,要遭受过人生打击,领略人生得太多无可奈何。
“国王死了,王后死了。”和“国王死了,王后也因此死了。”区别就是如此。
2.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故事一定要有人物,福斯特说:人物有两种,一个是扁平人物,一个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用一两个动机就能破解其大部分言行。在《红楼梦》中扁形人物赵姨娘、焦大、夏金桂等。圆形人物(round character):层次丰富,生命具有多面向。在《红楼梦》中性灵观阐述最完整,给予价值观最好的支撑是贾政,他是性灵最好的代言人,他是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部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圆形人物,就会缺乏稳定的主轴,而扁平人物可以作为某种稳定不变的参照系,衬托别的圆形人物的各种变化。但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塑造了成功的圆形人物以及小说家如何让众多人物形成完美的复调。
2.浦安迪(1996年)《中国叙事学》
(8)性灵观:《红楼梦》中性灵说的最佳代言人是贾政。
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母神意涵
1. 母神崇拜在神俗二界分化
《红楼梦》中母神崇拜在神俗二界分化。神界:女娲(救世之神)&警幻仙子(命运之神);俗界:贾母(命运之神)&刘姥姥(救世之神)
贾母作为命运神对贾宝玉以及孙女、外孙女的庇护、健全人格成长环境,贾母作为命运神退位后以救世之神刘姥姥来拯救贾府唯一命脉的巧姐。
乱伦母题的导入,是贾府作为诗书簪缨之家的礼教摇摇欲坠,崩溃到无法维系的象征,是末世的表征。思考:贾珍和秦可卿的关系有没有可能是逼奸而成?
2. 末世
(1)末世之意
女娲补天的背景即末世,世界在崩溃状态。末世一词出自于魏晋时期,由道教提出。由于道教晚出,它往往通过吸收佛教的教义来充实自己,末世观与佛教“劫”的观念复合,它体现的是一种时间迫睫的未来式预言。末世代表着人伦、社会、宇宙的失序和崩坏。 一些术语对于末世表露:劫、运道等。(劫:佛家用语。意为远大时节。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生灭过程,它经历若干年后,就要毁灭一切,重新开始,此一周期成为“劫”。每劫中还包括“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到坏劫时,有水、火、风、三灾出现,世界便由于毁灭。)
(2)末世预兆
末世一词在《红楼梦》的首次出现:贾雨村的身世“因他生于末世”。贾雨村家与贾家是同宗,只是先于贾家走入末世,而贾家即将步其后尘。(谐音:贾化——假话 、贾雨村——假语村言、湖州——胡诌 )一个家族的末世是指什么? 父母祖宗根基已尽,(根基:世代累积的财富,物质财富)人口衰丧(人口凋零)。
贾府的末世体现在哪里?
第五回的判词中,与“末世”一词结合在一起的两个人物:王熙凤和贾探春。 只有在末世,才会彰显出治世才能,枭雄。英雄和枭雄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智。
贾探春判词:“生于末世运偏消”贾探春《红楼梦》后半部非常重要的人物。贾探春有才有志,脂砚斋:“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脂砚斋认为此人有能力挽救家族命运,可是由于女性在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结构中,被转移其他家族,“女子有行”。探春有为有守,事不关己不会越俎代庖,看在眼里,心里却事事明白,但是不会逾越份己;“又知书识字”(凤姐评) 。
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王熙凤与贾探春的判词比较:两人都具干才,两人都能在末世绽放光芒,都有治世干才。两人在末世中所要担任的功能被特别凸显出来。探春是小说后半部支柱型的人物,她能够担负起贾宝玉所担负不了的使命,但她受限于女儿身,被褫夺了家族绵延的责任。无法将自己的一生才智贡献给家族,从而完成家族存续的重大使命,这是她一生无法弥补的缺憾,也是她的最大的悲剧所在。
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与贾探春区别:读书与否。
“好个三姑娘……心里事事明白不过言语谨慎……又比我知书识字。”
王熙凤的判断能力和识人能力很强。
所以读书识字的厉害一点到底在哪里显现出来呢?有没有读书真的很重要,没有读书的人再优秀也只不过在一般层次上面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但他绝对没有办法充分地高度的升华跟高度的自我实践,也不可能把自我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宝钗说“学问中便是正事”,不读书绝对不可能有学问,没有读书的人也绝对不可能知道落花水面皆文章,有学问,你看问题就会看到不同的层次,你会看到更幽微,更深刻,更关键,更根本,所以读书很重要。没有学问提着,就会流于市俗(庸俗、市侩、浅薄)。
“才自精明志自高”,所以探春比起凤姐更具有“志”,是一种理想性格,这让她具备了人格的高度和深远的视野,让她活得高贵,活得悲壮。“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灵力量和心灵高度,让她焕发出英雄般的气质。有志探春,这样的人能够构成一个推动世界往前进的力量 。读书让人的灵魂高度有了天壤之别。(儒家济世希望的落空)
王熙凤有才而无智,只满足个人私欲。贾府的衰败预兆是:
1.贾雨村一族的衰败,宝玉的下场便是如此
2.两个女性的判词:王熙凤和贾探春。
拓展:
《红楼梦》中贾探春的重要性:林黛玉在书中与贾探春区别,林黛玉(“堪怜咏絮才”)只适合个人独处时的玩味和感发,但是她没有能力来参与这个世界的转动,不可能引领这个世界往前进。西园主人:“《红楼梦》分情与事,以情(个人)而言,林黛玉最重要,以事(家国)而言,贾探春最重要。”
(3)贾家走到末世原因。
1、子孙不肖。
2、富不过三代 。
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认为:一代三十年,一族一百年,一朝五百年。先秦文化:五百年就有文王星。三十年会有一个小的变化,百年一变,五百年是更大的变化。百年就是指家族的生命。一个世代就是三十年。书中的佐证:第一回补天石数量是一年天数的一百倍、十三回秦可卿托梦、荣宁二公托警幻仙子教导贾宝玉和七十七回贾母房中的人参也是家族百年末世的隐喻:百年人生的隐喻。(贾母的死亡与贾家的终结是同步共构并行的。)
补充:
1.第十六回:秦钟(情种) 秦可卿 (情可轻&情可亲)
秦钟,与智能儿发生情欲关系,“此卿大有意趣”(秦可卿的葬礼)。这是大讽刺处。秦钟“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秦钟之死:(秦钟的名字解释)晨钟暮鼓(发人深思的劝告,隐含作者的愧恨)脂批:观者至此,必料秦钟另有异样奇语,然却只以此二语为嘱。试思若不如此为嘱,不但不近人情,亦且太露穿凿。读此则知全是悔迟之恨。庚辰侧批:此刻无此二语,亦非玉兄之知己。
2.用自传体写作的冲动其实都是跟一种忏悔式的动机有关。自我忏悔构成《红楼梦》的原动力,而写作又是自我救赎的契机。自传体的虚构作品常常带有作者内省自己往事的反讽意味。
3.人格特质和人格价值的区别:
我们往往是抓住了某个人的人格特质,但是因为自己的价值偏好,将这个人格特质贴上了标签,标注为是人格价值。
3. 顽石的品性:
(1)补天石的设定一个神话式的条件,畸零处境(符合道家的一个观念“畸于人而谋于天(庄子)”,逍遥理想的落实。)(无用就个体来讲可以是一个大用)
林语堂:中国读书人得意的时候,常常信奉儒家;当他们失意的时候,常常就信奉道家。
(2) 坚定执着——抗拒规引入正的先祖的规划,可是他终究要面对家族的沦丧以及自我无可安顿的结局。
《吕氏春秋》:“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也丹可磨也,不可夺其朱。”
《淮南子 》:“石生而坚。”
《红楼梦》:“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
因此石和玉本是同一个东西。
宝玉的人格特质:违背于人情世道而合乎天道,持有天性而不至于被人为所限,畸零的处境是逍遥理想落实的前提,这是解读其畸零处境的正面角度。从负面角度来说,他抗拒规引入正的先祖的规划,可是他终究要面对家族的沦丧以及自我无可安顿的结局。
贾府玉字辈中,只有宝玉是复名。宝和玉是不同性质的,贵(世俗)而坚(天然),因此他是找不到自我定位的矛盾体。“补天石被弃”隐喻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失败,在脱母入父的过程中发生了重挫,使其处于进退失据的困顿之中。这是贾宝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宝:是可以用人为价值来衡量的,是世俗定位的产物;玉:是至坚,回应的是石的本质,又有五色,所以有被归为宝的范畴。
(3)宝玉不是什么真人、至人(庄子),而是一个瑕疵品,是成长不完整、找不到自我定位的矛盾体。
“补天石被弃”:隐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失败,在脱母入父的过程中发生了重挫,使其处于进退失据的困顿之中,茫然无措。
“脱母入父”:所以这块石头处在非母非父的一个状态,失去了自然母系的庇护,又因为通灵,而不能再回到混沌的母性空间,因为“被弃”也不能进入原则、规则空间的父性空间。(进退两难)
第一回,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还泪(木石姻缘)。神瑛侍者与石头是同一人吗?周汝昌先生认为神瑛侍者是甄宝玉。然而,从全书结构石头与神瑛侍者是一个人。神瑛侍者住在“赤瑕宫”,用甘露灌溉绛珠仙草。赤瑕宫:赤,红(性别符码与女性相关);瑕,与玉相关,玉有病。
贾雨村论证来诠释贾宝玉的人格:“正邪两赋”:难以归类,自己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认同。其实是病态的不健全的人格。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在体系当中占据的结构位置,并不是你的阶级、职业、伦理角色。正邪两赋的独特人格特性形成了人物的特殊景观,他们体现了某种病态人格,他们无法被归类,无法找到适合的身份认同,查尔斯˙泰勒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在体系当中占据的结构位置,认同不是“自己是谁”的描述性问题,而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活着,我存在的使命是什么,我如何实践自我”的这一类核心问题,指射了自我觉醒、自我投射、自我形象、自我尊重等等心理问题。)贾宝玉一方面享受富贵场所带给他的温柔乡以及炫耀式的高雅品位,这些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性灵的安顿之处,但又不愿意撑起维护富贵场的责任。宝玉抗拒的是他非做不可的事情,抗拒的是他赖以生活的前提,所以他活在无法排解的处境中。
第十九回,袭人“…也不过是这么个东西…”脂批:为贬玉原非大观。
浦安迪:名中带玉的人,宝玉、黛玉、妙玉,将个人主义、自我的完满状态。追求自我的充分,忽略了一点,人只是一个小部分,不是一个大观,自我的局限性。一切的个人主义者都认为自我就是整个世界,沦为狭隘中。 他们都比较自我,个性鲜明,尤其是妙玉,可谓黛玉的极端化。但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曹雪芹认为人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
什么是个人主义?
贾宝玉:“玉”有瑕疵,身份认同困难,所以个人主义会在自己心中占上风,没有办法去看外界,所以只能向内寻求。个人主义,自我圆满的追求,自我再圆满,都不可能大观。所以这是非大观。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蠡测海,成语,典故名,典出《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用蠡(贝壳做的瓢)来量海,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贾政第十七回批评贾宝玉的自我主义,而龄官(有除他之外的爱人)对宝玉的启发“人固有所爱”,从自我主义中解脱出来。红楼不是以“真人”作为对真理的追求,只有放弃自我主义,才能真正大观的丰富性。
一个人越是勇于缩小自己,就越是伟大。